close

上海市兩千多萬人,這樣大量的人口,每天消費的蔬菜卻有九成都在上海本地生產。在有限的農地和人力資源之下,又要產出這麼大量的蔬果,就只能倚靠蔬菜工廠的種植方式。不但因此研發出24小時掌控高科技農園,還有可以用手機操作的農耕機,來滿足市場需求。封口收縮機

 

穿著防塵服裝,在純白的溫室裡,看起來像在進行一場高科技實驗,但其實這是上海一間蔬菜基地裡的日常。

 

農民 趙漢昌:「這個扳少一點。你搞這個幹嘛呀?噴藥水、打藥水。」

 

種了大半輩子的田,每天忙著跟泥土打交道,但現在到科技溫室裡務農,卻跟以往完全不一樣。

 

農民 趙漢昌:「(以前)像這種的沒有的,沒見過,第一次見到。」

 

這個蔬菜基地每一株植物,都不是長在田地裡,而是懸空生長在單獨的種植盒當中,接上灌溉的管線,一切都由電腦操控。超過70%的工作,都可以由封口收縮機械裝置一手包辦。

 

科技農業公司溫室技術總監 楊少軍:「所有的這些都是由電腦發出的指令來完成,這些就是區別於傳統農業,實現一個無人管理自動運行的一個狀態。」

 

上海民眾吃的蔬菜,將近九成都是近郊的農業產區供應,但因為城市開發,農耕區減少、願意投入的人力也不足,高科技的種植逐漸成為主流。

 

科技農業公司溫室技術總監 楊少軍:「兩萬三千平方米的黃瓜生產區,目前勞動生產工人總共有25人,每萬平方米需要10人左右的勞動力進行管理。」

 

央視記者:「每一萬平方米只需要10個人管理,而在傳統農業大棚,每一萬坪米則需要25人。」

 

這樣一整套設備全部從荷蘭進口,24小時管控濕度溫度,儘管少了人力成本,還是很難把生產成本大幅降低。

 

央視記者:「以黃瓜為例,蔬菜基地每公斤的生產成本是12(人民幣),而普通大棚的黃瓜生產成本通常只有1.2元。」

 

這樣的價格放到市場上販售,明顯感受得到,消費者對產品的怯步。

 

消費者 vs. 記者:「買過這種小黃瓜嗎?沒有。這什麼黃瓜?之前吃過這種嗎?沒有。」

 

也面臨過同樣的困境,這間科技農園的業者,利用自己的科技專長,改裝當地國產的全自動設備,設計出從育種到採摘,幾乎都能靠封口收縮機械完成的科技農場。

 

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 馬強:「我們這次2.0系統迭代裝配完成以後,其中90%都是靠自動化設備來完成,同樣我們一個100畝的基地,只需要四個人工,但是每天可以產出五噸以上的蔬菜,產品穩定生產以後 可能有個一年時間我們的成本就可以達到我們之前測算的預期,兩到三毛錢一斤。」

 

因為生產成本考量,並不是所有作物,都適合高科技蔬菜工廠的種植方式。

 

導航技術工程師 董平偉:「它一發熱 ,你力馬把這個開關給關了。」

 

因此也有業者,直接在現有的農具上下功夫,打造無人駕駛的農耕設備。

 

導航技術工程師 董平偉:「實際上我們是可以用手機來進行操作的,這個是我們手機端的一個App,這個就是無人駕駛直播機,就是這台車,把這台車勾選之後點擊打火(發動) 。」

 

以往一台插秧機需要四個人力協助,現在只要利用改造過的農耕機,配合GPS導航,一個人用手機操作,就能完成農地裡的工作。還能紀錄下農地的生產狀況,做為未來耕種的參考。

 

導航公司產品經理 王錚:「提前根據程序讓對應的無人機設備,無人農機設備清晰的了解到,它即將作業的地是一個怎麼樣的肥力情況,我應該怎麼樣實現我的變量施肥,我在哪塊地應該施什麼() 。」

 

不論無人農耕設備還是高科技農園,都是藉由人力的縮減,讓農耕不再是勞力工作,而成為一種管理工作,來解決城市農耕面臨的困境。

 

(yahoo奇摩新聞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封口收縮機
    全站熱搜

    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